翻譯/吳思薇
本文為節錄,完整內容請見2009年11月號《人籟》論辨月刊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一種顏色可以有幾種看法?體驗色彩的方式又有多少變化?
繪製繽紛心景、探索五彩密碼,你的感官準備好了嗎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法國詩人韓波在名為〈母音〉的短詩中,以色彩連結字母、影像、圖形和情感,創造了一個個生動迷人的隱喻。這樣的連結又叫「共感」(synesthesia),是一種神經學現象,用來指涉多種感官知覺的互通聲息。舉例來說,在這首詩裡面,字母或數字可以被賦予各種顏色,而文字則能激發味道或味覺上的聯想。
用耳朵聽見顏色
關於視覺與聽覺的共感,神經學家奧立佛‧薩克斯(Oliver Sacks)在其名作《火星上的人類學家》(An Anthropologist on Mars)提過一個悲劇性的例子:有位抽象畫家發生車禍導致大腦損傷,因而完全失去辨認色彩的能力,昔日美景在他眼中,成了如鉛一般灰暗沈重的地獄。更糟的是,他在變成色盲之餘,還連帶喪失對音樂的感覺:以往他在聽到音樂時,可以在腦裡將音調轉為不同的色彩,但現在一旦看不見顏色,連感受音樂的能力也一併消失。更精確地說,因為與其互相映襯的色調不見了,音樂對他而言變得「貧乏至極」;沒有色彩的世界,居然是如此叫人難以忍受。
事實上,我們不只可以用眼睛「看」,還能從音樂中「聽見」顏色。像是俄國作曲家史克里雅賓(Alexander Scriabin),便曾經註明他的第五號交響曲是一個「音樂與色彩交融的想法」:不僅每個音調都有專屬的顏色(C調是紅色、G調是偏玫瑰紅的橘色,至於E調則是「珍珠白和閃耀的月光」),演奏時還得用到「能將色彩投射到布幕的風琴」。雖然這構想曾被人批評過於荒誕不羈,但時至今日,談論聲音的顏色或是旋律的色調已是司空見慣。而如此延伸下去,顏色甚至還有可能演變成一種音樂形式,像是藍調——原本陰暗的黑奴之聲,到後來卻成了各色人種都瘋狂迷戀的流行之音;憂鬱的藍色竟化身為時髦的象徵了。
一種顏色,各自詮釋
由以上的例子,還可以看出另一件有趣的事:那就是每種顏色固然有其象徵性的意義,但要翻轉也未嘗沒有可能。
的確,有些色彩的言外之意會在人類社會裡不斷輪迴,最後演變成某種固定的型態。好比說在大部分的西方國家看來,黑色很明顯是死亡和邪惡的顏色,而拜交通號誌之賜,綠色成為代表許可和批准的世界共通符號。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裡,意義與象徵仍然保有各自詮釋的空間。以華人世界為例,黃色常常和性聯想在一起(色情片也稱作黃色影片),然而對哥倫比亞人而言,黃色是金子的顏色,所以新年除夕穿上黃色內衣可以帶來好運。我還認識一位日本朋友,對顏色有怪異的共感:他無法穿上黃色內衣,因為那會讓他忍不住想到發情時節;不過如果換成白色,想必會好上很多。在日本,白色是神聖肅穆的象徵,像是傳統婚禮上的新娘與神社裡的神職人員,其服裝與西方社會一樣,皆以白色為主。不過回到華人世界來看,白色固然是肅穆之色,但這股肅穆卻和死亡有關,且多用於喪禮。如此看來,「一種顏色,各自詮釋」對於色彩在不同文化中的定位,應該是最佳的明。
人們對色彩固然有普遍的解釋,但也有其獨特的一面,每個人對顏色的詮釋,其實並不相同。這點從語言便看得出來:我們所使用的字彙,其實正顯示出個人在色彩認知上的落差。例如同樣的顏色,有人覺得比較藍,有人則認為偏綠;但或許兩種判斷都無對錯可言。在法文裡,藍綠色的水鴨(teal)既稱做藍鴨(bleu canard),也叫做綠鴨(vert Canard)。而拿中文來說,「青色」不是既可以指綠色,也可以指藍色嗎?
以五感構築知覺彩圖
色彩為何叫人迷惑?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,人之所以看到色彩是因為有光照在物體上,再反射到觀者的眼睛,於是依據光線波長的不同產生了顏色。但接受光線的不只是眼睛,還有大腦的細胞;這造就了我們對色彩的不同感覺。英國倫敦大學學院(UCL)的神經生物學家薩基(Semir Zeki)曾在1970年代早期以猴子為實驗對象,進而發現靈長類大腦中有專司色彩感應的細胞(好玩的是,塞奇將之命名為「彩色密碼細胞」,color-coded cells)。雖然照理說只要刺激這些細胞,人便可以「看到」色彩,現實生活中的視覺卻不僅止於此;這些細胞必須跟大腦其他部分的細胞交流訊息、互通有無——也就是說,儘管對色彩有了反應,進一步的感覺還得綜合內心的記憶、感情、聯想與慾望,如此看到的,才會是我們認定的「那種顏色」。這樣一來,共感的現象也變得容易理解了:我們的感官其實從未獨立感知事物,而是彼此合作,共同構築出完整的知覺彩圖。
因此,若要享受多采多姿的視覺經驗,重點在於拓展關於色彩的不同認知,以及顏色如何改變我們對環境的觀感。我在法國住了二十多年,在台灣也待了四年多。當我閉上雙目,看見的是如鼴鼠般深灰色的巴黎碎石子路,而且幾乎可以聞到雨水中的臭氧味。當我睜開眼睛,觸目所及的是環繞台北盆地的綠色山丘——這是我抵達機場時的第一印象;我還能聞到夜市裡茉莉花的香氣,充盈在遍布蟑螂殘骸的深色小巷裡……色彩引領著我,探索這個城市的無數奧祕;而在展開這場感官旅程之際,身心也染上不同的美妙顏色。(本文在翻譯過程中經作者同意,曾進行部分改寫。)
想要知道更多關於色彩的奧妙與迷人之處,請看2009年11月號《人籟》論辨月刊。